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观点 > > 
藏在非遗里的年味,是聊城人不经意间的心领神会!|世界热讯
来源: 好客山东      时间:2023-01-25 05:10:57

“探寻非遗里的中国年,


【资料图】

畅享专属于聊城的文化记忆”

今天是正月初三,新年的欢乐气氛仍在继续,从年前开始,精彩纷呈的迎春活动轮番进行,人们赏花灯、游景区、赶大集、品美食……在这些热热闹闹的春节活动中,传统的民俗和悠久的文化无处不在,似一场无声细语滋养着节日的文化脉搏。

温庄火狮子

“生生不息,薪火相传”

狮舞是吉祥的象征,能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及幸福向往,并寓意着除害消灾的寄托。温庄火狮子是山东省重要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,流传广泛,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,是民间最原汁原味的娱乐方式。

火狮子原来仅在农历二月二(“龙抬头”)晚上表演,表演时间一般在十分钟左右。因而,民间还有“二月二老娘一会儿就走,东街的火狮子不撑时候”的歇后语。点燃火捻,火星四溅,由火光线条构成的火狮子火星闪烁,堪称奇观。

临清龙灯

“锣鼓喧天,五龙齐舞”

临清龙灯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,在民间社火游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。展演中,舞龙者不断地做着跪、卧、伸、屈、扑、跳的动作,把一条条祥龙的跃、滚、游、盘、翻、戏的形态展现的活灵活现,伴随着锣鼓、火铳、焰火,好似在电闪雷鸣的云雾中狂舞。

东昌木版年画

“以刀为笔,以笔写心”

春节贴年画是过年时的一个重要传统习俗,年画作为一种民间特有的装饰方式,取材丰富多样,以神像为主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庆祝节日的形式。

木版年画中很多画面都有情节性、装饰性、趣味性、色彩鲜艳强烈,迎合了广大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。

剪纸

“剪刀与纸的碰撞交融”

每一年的大年三十,都要被家里的长辈催促着去买来剪好的窗花贴在玻璃窗上,窗外有了冰霜花,窗内有了栩栩如生的生肖剪纸,这一年的年味就变得浓烈起来。

一把剪刀一张纸,经过精心的剪裁,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在指尖徐徐绽放。尤其到在冬季,大红色的剪纸让萧瑟的寒冬凭添了不少颜色。

东昌葫芦雕刻

“葫芦——福禄\"

东昌府葫芦艺术渊源流长,特别是东昌雕刻葫芦艺术最为突出,在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上,东昌雕刻葫芦作为唯一葫芦艺术作品入选。

在人们的观念中,葫芦与福禄谐音,给人们带来福禄吉祥之意;葫芦多枝多蔓寓意为“福绵万代”;葫芦内多子,葫芦被用在在传统的婚礼合婚仪式上,表示美满“多子多福”。

武氏糖画

“以糖为墨,画出人间甜味”

画糖画、吹糖人在民间俗称倒糖人、倒糖饼或糖灯影儿,是融民间物质与精神文化享受于一体的中国传统艺术。

每到过年之际,大街上总会出现画糖画、吹糖人的小摊,小孩们迎着吆喝声在小摊前充满了欢声笑语。

杂技顶碗

“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专门艺术”

把一摞摞碗顶在头上,这是杂技顶碗演员的杂技生涯中永远的行动指南;朝九晚九,夏练三伏,冬练三九,这是杂技界日新月异的原因。

冠县面塑

“指尖造百态”

冠县面塑俗称“面老虎”,是手艺人利用剪刀或梳子等工具,将发制后的小麦团制成各种人物、飞禽和走兽等,并在上面涂上各种颜色的民间美术品。

战国时期,人们为了保平安,开始用面团捏制“面老虎”,祈求用“百兽之王”来吓退恶狼。后来安居乐业后,人们又把“面老虎”当成了吉祥物和逢年过节、婚丧嫁娶的必备供品。

高唐落子舞

“瞧瞧落子舞,干活劲头鼓”

高唐“落子舞”, 又称“打落子”、“打花落”、“打花棍”,历史悠久,流传广泛,最早起源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,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,其发源地在高唐县赵寨子镇倪堂村。

高唐“落子舞”因具有健身娱乐两大功能,且不受诸多条件限制,易流传和推广,所以深受高唐人喜爱。

来源: 文旅聊城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X 关闭

X 关闭

观点